仁寿: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产业发展聚“链”成“圈”
盛夏时节,忙碌是我县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挖掘机、铲车、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企业生产车间,开足马力、赶制订单,智能化的流水线和工人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近年来,我县不断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向工业集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建设。
企业抢跑 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原材料进入研磨罐研磨成粉末、随后进入喷雾区进行粉料干燥、接着进入窑炉区进行保护烧结、最后进入粉碎区进行粉碎包装,4个步骤后,磷酸铁锂就顺利“出炉”了。
日前,走进四川协鑫锂电年产36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项目一期生产车间内,只见各个工序忙而不乱,全自动的生产线上,工人们主要负责着操作机器的工作。
四川协鑫锂电年产36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项目一期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巡视生产线
据悉,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300亿元。
今年7月1日,项目一期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县在眉山市“1+3”产业版图中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在新材料新能源赛道中开创了新局面,将极大促进该县新旧动能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新能源行业的翘楚企业,协鑫有自己的技术“黑科技”,它采用了创新材料,相较于传统工艺,生产过程无废水、废气产生,一举突破了传统磷酸铁锂生产制造过程的痛点。
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才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距离协鑫不远处,仁寿华赐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也是其产业领域的佼佼者。作为一家研发、生产超高纯铜和高纯无氧铜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金属无损分离技术”、“连续电解精炼”等多项高精尖技术,目前已建成量产级7N超高纯铜生产线和高纯无氧铜生产线。
加强科技创新,厚植强劲动能。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县已累计培育10户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博士工作站。
装配式建筑企业生产忙
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我县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理念,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为支撑,以眉山信利高端显示、协鑫磷酸铁锂储能材料、华赐半导体、德康通内斯肉制品加工、川威装配式建筑五大“百亿产业”项目为龙头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眉山信利高端显示项目已于2022年成为眉山市第二个年产值达百亿的企业。
在四川仁寿经开区内新入驻的企业调试设备准备投产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助力,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还与成都科学城签订合作协议,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和人才均可为我县企业所用,无论是“企业+资源”“总部+基地”,还是“研发+制造”“产品+市场”,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政府发力 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最优生态”
“全县已建成1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5条快速通道,全面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航空、铁路、水运和公路的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目前,我县正以进城入圈为总牵引,积极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卫星县城。
近年来,“成都区位、仁寿成本”优势尽显,但一个个好项目落户我县,离不开良好的区位优势,更依赖于优质的营商环境。
四川协鑫锂电年产36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项目从招引到开工仅用时66天,刷新了我县投资项目落地纪录,也再一次佐证了该县优质的营商环境。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助推项目进程,我县让项目把临时办公地点设在仁寿经开区内,递交申报材料上下楼就能找到对应的部门,并组建专班积极主动对接项目需求,一个个精准的措施,既贴心又“硬核”,让投资者信心倍增。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我县不断推动主导产业高端集聚化发展,着力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机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依托专业机构,进一步梳理行业链主企业及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主动出击,叩门招商。
光电企业生产忙
同时,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最优生态”,坚持服务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高效推进,绝不让企业错失任一风口。实行项目落户带领代办制、专设项目审批“管家式”服务窗口,项目投资建设全过程网上办理,企业3小时“零成本”开办。重大项目县领导牵头协调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
除国家级天府新区和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外,我县还特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入驻企业在用地、用工、用电和研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各类人才给予安家补助、生活补助、政府专项补贴等支持;对特别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为解决企业成长期融资难、流动资金紧张问题,我县还依托国有企业,创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优化升级。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下一步,我县将继续瞄准主导产业,加快上下游产业布局,助推产业发展聚“链”成“圈”。
记者:潘建勇
编辑: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