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一支粉笔写春秋 三尺讲台筑人生

发布时间:2014-12-15 四川新闻网-眉山日报
分享:

——仁寿县基层教育工作者群像小记  

仁寿县乡村学校多,乡村教师也多,在偏远的山村简陋的教室里,他们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着奉献的意义。成为教师的那天起,他们就扛起了肩上的重担,往往一担就是一辈子。他们用责任和关爱,为农村孩子温暖、善良向上的引导,撑起了他们心中的蓝天。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虞丞、中农、清水等仁寿县偏远乡镇的几名乡村教师,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故事。  

郑翠平:一声“郑妈妈“胜过所有赞美  

 

 

 

郑翠平是仁寿县虞丞初中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教书的日子,一晃27年过去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后,她渐渐白了鬓角,多了皱纹。  

现在担任着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郑翠平的心思全部挂在了学生身上。她的班里一共有44个学生,有很多都是单亲家庭,甚至有失去双亲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除了传播知识,郑翠平还要用心用情呵护他们。  

12月3日,趁着晚上吃饭时间回家洗澡的郑翠平还未来得及吹干头发,就听到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她班里的学生陈玉霞吃完饭后突然肚子痛,打电话求助老师。“当时出门非常匆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后,才发现自己没有穿袜子,脚底直冒寒气。”郑翠平说,自己平时都在学校,一般只有周末才回仁寿的家,大多数时间都和孩子们在一起。  

上课时间郑翠平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用最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语文的奥妙;下课时间郑翠平在办公室耐心,为求知若渴的孩子们讲解一个个不懂的问题……“初三是关键时候,孩子们思想波动比较大,一定要在这时候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郑翠平更多时候不像一名班主任,而更像一名母亲,用最温柔的情怀,看着她的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才能回到宿舍,郑翠平有着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现在已经好很多了,每天学生们能按时回学生宿舍。”郑翠平告诉记者,两年前学校没有学生宿舍的时候,为孩子们在街上租了房子当宿舍,一到晚自习下课,就满街找孩子,要一个一个清点完人数后才能回教师宿舍睡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教师,最自豪的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怀抱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今年教师节,郑翠平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郑妈妈您好,我是06级的成娟,感谢当年您对我的悉心培养,教师节快乐。”回忆起多年前那个乖巧的学生,郑翠平笑意盈盈。成娟现在是西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说,要像“郑妈妈”一样,毕业了做一名语文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她给孩子们足够多的爱,孩子们一个个都围着她喊“郑妈妈”,这是她收到的回报,也是她教育生涯里的自豪。不久前,郑翠平刚刚度过一个难忘的47岁生日,班里的孩子蒙着她的眼睛把她牵进了熟悉的教室,睁开双眼的时候,满满一黑板的祝福语让她热泪盈眶,唱了三次的生日歌成为了她听过最美的歌。  

“我就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一离开心就开始牵挂。”郑翠平站在初冬的阳光里,笑容温暖了寒冷。  

郭志杰:一生奉献换学生茁壮成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2月4日一早,仁寿县谢安乡宝石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郭志杰正带着孩子们背诵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孩子们认真的神态和洪亮的声音给宁静的乡村小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郭志杰今年50岁了,16岁开始执教的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  

在宝石小学已经任教28年,虽然条件艰苦,自身的腿脚也因残疾导致不便,但郭志杰总能在工作中找到欣慰。郭志杰说,看着孩子们从懵懂无知到养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收获,也有感动。2012年,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郭志杰踩着颠簸的步伐,穿过十多公里的泥泞小路,见到了学生的父亲。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学生的父亲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宝石小学的老师们也自愿捐钱,让他开心地重返学堂。  

对于郭志杰来说,每一个学生就是他的孩子,虽然行走不便,但他依然坚持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有时候下着小雨,郭志杰还要借助拐杖才能顺利进行完家访。  

午休时间,郭志杰吃过简单的午饭后就来到自己的宿舍,一张木板床和一层薄被是他小憩的场所,一张木桌和一盏电灯是他备课的条件。昏暗的灯光下,他一笔一画认真地写着,写出了他正直朴实的人生,写出了一个个乡村孩子的未来。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郭志杰经常参加各类培训,买来名师教学光碟认真学习,看各种教学刊物,偶尔也用手机上网看看新闻。“乡村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笨,他们只是缺乏见识。”为了让孩子们尽量地增长见闻,郭志杰鼓励孩子们多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是他一直坚信的真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来形容郭志杰一点也不为过。还有十年他就可以退休了,曾经放弃了多次调往县城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将一生都奉献给宝石小学,奉献给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杜建忠:只要孩子需要 我就在这里教下去  

 

在仁寿县中农镇马鞍九年制学校里有一位大家都敬重的“杜老总”,任教28年来,一直立足本职,扎根乡村教育,他就是马鞍九年制学校初二(1)班的思想品德老师杜建忠。  

杜建忠自1991年到马鞍学校以来,连续十四年任初中毕业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教育工作,杜建忠说,他备感欣慰,从一名走出校门的青年,意气风发,到现在已有皱纹,头上也添白发,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但他无怨无悔。  

中农镇马鞍学校,地处三县交界处,极为偏僻,交通不便利,条件差,俗称“五马坪”。在马鞍学校工作的教师,基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住在学校教师宿舍里,这些教师们每天吃菜要走很远的路到场镇去买,喝水要靠挑。二十多年来,杜建忠身边的同事们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依然默默守候在马鞍学校,从来没有因条件差抱怨过,他总是以工作为重,从没有缺席过一节课。  

虽然条件艰苦,但杜建忠在这份职业上用心的耕耘,在他所带的2014届毕业班里,当时全班有28人参加中考,上线人数达到了25人,其中有6人考上了仁寿一中,那一届的总评在全县占第4名。“像我们这样条件艰苦的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在我们学校,基本留不住教师,好多年轻的教师在这里呆个一两年都会走,但像杜老师这样坚守在这里,同时也出成绩的教师确实很少。”马鞍九年制学校校长周毅说。  

由于杜建忠的辛勤努力,他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2009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评为农村义务教育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杜建忠在任教期间本有两次可以调到镇上去教书的,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依然选择留在紧缺教师的马鞍学校,“每个老师都想往条件好的学校调,你为什么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呢?”“不管在哪里教书都是教书,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再说这里紧缺老师,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会一直在这里教下去。”杜建忠说。  

周晓玲:用细心与爱心教书育人  

 

“周老师为人很踏实,教学很严谨,对学生更是爱如子,学校交给她的任务,她总能不折不扣的完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及班主任。”仁寿县清水镇初级中学校长谭宇宏这样评价周晓玲。  

周晓玲自1986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已有28年的教龄了,在教学上,她自称以严而育人,在生活上,她又像母亲一样细心的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12月4日,记者来到清水镇初级中学时,周晓玲正耐心地给初二。四班的学生们讲解着语文知识,在初二(4)班的门外,记者发现挂着一个醒目的班训牌,上面写着“上善若水”四个大字。周晓玲说:“教导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怀揣着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因为有善才能有爱,有了爱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作为班主任的周晓玲每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连平时很细微的生活小事都要管。常有学生来不及吃早饭就到校,周晓玲只要发现就会及时给他送去馒头;天气冷了,就给衣衫单薄的学生送衣服;夏天时常给学生们准备好开水……  

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她每天早晨坚持7点到校,下午要等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走了,自己才出校。“学生在校,我就在校,我情愿自己辛苦点,但这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好处,学生到校就能看到老师在,就会自觉的认真地做自己的事,就不会出现到校来才赶作业,甚至照抄作业的现象,也不会出现玩耍打闹的现象。”周晓玲说。  

在2012年3月时,周晓玲因身体不适大病一场,当时正是面临毕业班冲刺阶段,她做完手术后休息了两三天,就赶紧到学校上班。那时的她,每天上午到医院去输液,下午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她说:“这是中考前的关键时候,不能因为自己的病而疏于了班级管理,不能让老师们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努力因自己的病而白费了。”  

但在5月的一天,她终于坚持不住了,倒在了讲台上,当时全部学生感动得哭了,但两三天后,她又回到学校,走上了讲台。“我们学校有周老师这样热衷于教育事业而全心全意付出的教师,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谭宇宏说。也就在那一年,周晓玲所带的班级,每期各项综合考评名列学校前茅,在中考成绩中700分以上的占有26人,仁寿一中上线62人,县前100名占了12人,成绩突出,她也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  

周晓玲总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能和每一个学生的家长成为朋友,在学生遭受挫折时,她总能帮他们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寻找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在他们获得进步时,及时表扬,争取更大的进步。“其实教育就是要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学生,抓住每一次小的灵感和契机,让学生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周晓玲说。  

地 址:仁寿县文林街道文林路1段380号   邮政编码:620599

联系电话:028-36201212

主办单位: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仁寿县政府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

协办单位: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级各单位、部门

网站标识码:5114210002.  蜀ICP备08008128号  川公网安备 51142102511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