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纵观全局看仁寿:为民办事 让民满意

发布时间:2015-04-29 今日仁寿
分享:

——仁寿县全力推动实现“大县小信访”综述    

仁寿县地域面积2606平方公里,人口162万,是四川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辖60个乡镇、618个村(社区)、4867个组,是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成渝经济区核心县、国家级天府新区重点县、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近年来,仁寿县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动实现“大县小信访”,取得了显著成效。    

努力探索 创新机制 实现大县小信访    

近年来,仁寿县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直面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广泛开展“信访三无”创建活动,创新建立处理农村基层信访问题“三三”调解代理工作制度、群众来访当天办理工作制度,率先实行诉访分离,大力推行“阳光信访”。    

2007年,仁寿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信访局评为四川省唯一的全国信访先进县。2012年,县信访局吴菊芬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2013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评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2014年,在全省三年一次的信访工作表彰会上,仁寿县委群工部被评为先进集体。    

大发展 实现小信访    

近年来,仁寿县委、县政府坚持将经济发展与信访稳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始终专注发展定力,推进国家级全域天府新区建设,深入实践“县城牵引、四区支撑、十极突破、全域发展”路径,采取工业向高端发展、农业向现代发展、三产向多元发展等举措,GDP在2011年以来连续3年保持平均13.3%的高速增长基础上,2014年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12.5亿元,成为全省7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进入“300亿元俱乐部”的4个县之一。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18.2亿元,总量在全市6个区县、全省20个百万人口大县和7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均居第1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小信访”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针对县大、面广、人多、矛盾突出的县情,仁寿县大胆创新机制,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减少了信访增量,进一步增强群众依法有序信访的意识,营造信访工作法治良序。    

三三调解 实现小信访    

2005年以来,仁寿县在全县92个社区、4867个组,每组设群众工作联络员,村村设群众工作站、乡乡建群众工作办公室。要求每级处理3次仍未息访的信访案件,由本级干部代表或陪同群众向上一级反映,直到案件解决为止。实行“三三”调解代理后,能第一时间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村组,处置在乡内,基层化解矛盾纠纷能力明显增强。    

近3年以来,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了18%,越级上访量同比下降了21%;2014年全县组一级调解群众信访事项6421件,村一级调解2548件,乡一级调解群众信访事项1036件;县一级调解群众信访事项同比下降3%,群众上访行为逐步规范,无序上访、非正常上访明显减少。    

四个当天 实现小信访    

2013年年初仁寿县创新建立了群众来访当天办理工作制度,在全县全面实行,要求对到本级本部门的群众来访做到“四个当天”,即:当天落实责任,当天调查处理,当天回复情况,当天督查督办。同时,全县526个行政村,92个社区,4867个组也逐步推行群众来访当天办理工作制度,并与“三三”调解代理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处理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时效性。    

该制度的推行,促使全县各级干部在第一时间回应和办理群众信访诉求,重复上访量同比下降了16%,集体上访同比下降了25%,有效解决了群众盲目重复上访的问题,实现了干部作风大转变,群众工作能力大提升。    

诉访分离 实现小信访    

自中办、国办《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下发后,仁寿县抓住时机,率先启动改革,着力解决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中共仁寿县委办公室、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意见》,明确信访工作机构不再受理、交办和协调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政法机关承担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的受理、交办和协调工作;县委政法委成立涉法涉诉问题专项工作小组,负责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等工作;设立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室,负责涉法涉诉问题的接待、解答和交转办等工作。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室设立以来,已接待群众165批471人次,交办结案涉法涉诉案50件,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有效引导了群众依法上访。    

仁寿经济大发展与三三调解代理、四个当天、诉访分离工作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全县平稳度过了各次重大政治活动和特殊敏感时期,实现了上访总量、重复上访量和集体上访量2008年至今“七连降”,实现了各类信访突出问题的快速高效化解,实现了干部作风大转变、群众工作水平大提升,实现了“大县大发展,大稳定小信访”。    

走进基层看乡镇:加强综合治理 创新工作机制 创建“三无”乡镇    

近年来,仁寿县大化镇以创建信访“三无”乡镇为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综合调理,源头治理,夯实基础,转变作风,创新机制,依法治访,扎实工作,推进“1133”工作法,把信访工作的触角前伸,力争在第一时间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效果明显。该镇先后被评为信访先进集体、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示范乡镇、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先进单位,连续3年成为“三无”乡镇,其下14个村(社区)也均创建成为“三无”村。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信访工作新格局    

“在处理来信来访过程中,强调一个‘早’字,坚持一个‘快’字。对群众来信当天收到当天阅看,当天登记,当即转办,或及时电话与村委联系,力争当即回复,周内结案,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结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等问题都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查、有查必果。”大化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情、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渠道,在处理信访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将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在未发之前。    

信访当天办理机制。作风赢民风,时间换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四个当天”办理制度在全县开花结果,大化镇认真落实执行到位。2014年,当天办理办结县上交办信访12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效减少越级上访和非访发生。    

信访“三三”调节代理机制。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群众信访大部分能在乡镇一级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按组、村、镇三级调解解决了小事上推和基层不作为的问题。2014年,大化镇三级调解矛盾纠纷121起,把问题吸附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信访问题排查和应急处置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急管理,常备无患。重点在于加强网格管理,随时掌握社情民意,工作抓早抓主动;组织巡逻队伍,组建常年治安巡逻队,强化特殊地段和敏感时期巡查,“红袖章工程”成为常态;强化技防工程,投资150万元建成重要地段部位和新村集居区天网监控工程,与派出所联网,把握应急主动;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强化演练,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安全管理,创建安全社区,预防安全事故,减少因安全事故引发的信访稳定事件发生;开展平安村创建工作:全年无安全事故无到县信访则认定为平安村,镇上实行单独考核奖励。2014年全镇平安村比例达到70%以上。    

抓好“三支力量” 织就为民服务之网    

一切以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至上,大化镇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的进程中,不仅实现了“大镇小信访”工作目标,也收到了来自当地群众的一片叫好。    

“没想到困扰多年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大化镇正义村村民王某某说,“要不是镇上工作人员的奔波,自己不会拿到拖欠了3年之久的工资。    

华兴社区的居民游某也表示,自己与他人长达10余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也是在镇干部的帮助下,得到了及时化解。    

“信访稳定工作必须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好各方力量的作用。”大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化镇不断加强信访维稳力量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在大化,“三支力量”正在不断壮大。    

党政力量。推进群众工作信访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按县委要求,设分管政法信访专职副书记一名,镇党委书记任大调解中心主任,党委成员之间轮流接访值班,驻村干部负责村上信访稳定工作,落实严格的目标考核。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来人来访处置,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党政力量成为信访稳定的中坚力量和责任主体。    

政法力量。目前大化镇设有中心派出所、检察院派驻大化检察室、司法所、巡回法庭。政法单位对全镇信访稳定工作主动介入,效果十分明显。司法所主要负责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依法调节矛盾纠纷。大化镇许多矛盾纠纷是在司法所长、律师的参与下调解成功的。检察室主动负责送检下乡和接受群众举报,查处干部失职渎职和贪污行为,同时,积极参与信访调解。巡回法庭是方便群众诉讼,同时在庭上教育旁听群众。公安派出所主要负责治安管理、打击犯罪和处置非法。实践证明,政法力量是依法治访不可或缺的力量。用好政法力量,诉非衔接、诉访分离可以有效实施、有力推进“依法治访”。    

社会力量。当前信访中有许多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家庭纠纷。大化镇注重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利用团委、妇联、学校开展好“关爱留守”工作;各村抓好志愿者队伍和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各村老协、文艺队的作用,文艺队长、老协队长义务担任村上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利用自身影响教育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社会力量是信访稳定工作的润滑调剂力量和有力补充,切实加以组织和引导,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 址:仁寿县文林街道文林路1段380号   邮政编码:620599

联系电话:028-36201212

主办单位: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仁寿县政府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

协办单位: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级各单位、部门

网站标识码:5114210002.  蜀ICP备08008128号  川公网安备 51142102511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