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冷暖系心上 务实工作在路上
——“第一书记在路上”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郭侨
“于书记,来喝点豆浆,吃点早饭!”“于书记,这么早就来上班了!”11月17日早上8点半,28岁的于佳豪走在前往仁寿县文宫镇岔河村的乡村小路上,沿途的村民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今年8月,一纸任命将于佳豪推上了岔河村“第一书记”的岗位,此前,他是仁寿县纪委执法和效能监督室副主任。当他走进岔河村,看到村民们投来的希望目光以及村里滞后的基础设施,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让村里人尽快通上路,致上富!”
打开办公室的大门,于佳豪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仁寿县扶贫攻坚驻村工作日记》来看,上面记录了岔河村9个组38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以及他每天的工作点滴和解决难题的思路。通过对全村38户贫困户的走访,他按地域、住房、成员组成状况、产业结构等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
早午9点半,于佳豪换上了水靴,踩着头天晚上下过雨的泥泞道路,赶往6组的村道施工现场。岔河村正在建设的村道共有7条,每天早上一遍,中午一遍,他风雨不改地前去看进度,看质量。
“道路是岔河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于佳豪说,到1、2、3组的道路十分狭窄,仅能容下并排的两辆摩托车,下雨的时候连摩托车都很难上去。刚到村里任职时,他第一次去这3个组了解贫困户的情况,从上午9点走到下午5点,才走访完其中的6户人家。据他介绍,1、2、3组的水果资源最丰富,但贫困户却最多。天晴的时候,村民能用扁担把水果挑到集市上去卖;如果遇到持续的下雨天,水果只能成批地烂在地里。看着满山的枇杷树和桃树,他心里不止一遍地琢磨:“到了收获的季节,要是这些水果都能运出去换成钱,村民们该有多高兴呀!”
“邻近的石家村每年的桃花节搞得风风火火,岔河村的桃花每年也开得红艳艳,为什么就不能同样往旅游业上发展呢?”带着这个疑惑,目前于佳豪正在进行实地考察。
下午1点,在于佳豪的协调沟通下,县纪委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来到岔河村。走进贫困户夏安华的家,他出门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年迈的母亲。老人紧紧握住于佳豪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踏实、肯干,是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夏东华对于佳豪的评价。“一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刚来的时候还有点不熟悉业务,现在对村里的事务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夏东华说,担任第一书记既是对他们自身的锻炼,更是对村上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思维。
“很多人都说,村上哪有那么多事情做。而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于佳豪说,“我当了第一书记后才发现,村上缺项目、缺资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第一书记这条路不好走,但我有信心当好岔河村的第一书记。”
于佳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利用闲暇时间,到本镇其它的村、大化镇参观学习;努力抓好村里的干部队伍建设,号召“村、组、党、代、退”(村四职干部、组长、党员、村民代表、退休村组干部)一起完成资料审核、政策宣讲、活动组织等工作。在参加眉山第七届泡菜节经销商推介会时,他看到仁寿很多农村合作社同大企业签订了合同,第一反应就是,下一步能不能带领岔河村往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上探索。
灭钉螺、评议低保工作,组织村民修路,完成部分村组电网改造,组织重阳节文艺活动,联系放映坝坝电影……回顾两个多月的工作经历,于佳豪表示,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部,接下来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我将进一步和村民们加强沟通,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觉得有人来帮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于佳豪认为,只有用双脚丈量过村子的每一寸土地,跟老百姓说话才真正有底气,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