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大山深处的向日葵

发布时间:2013-11-20 眉山日报
分享: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的可贵在于忘却了都市繁华的诱惑,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一手拿课本、一手拿粉笔,站在三尺讲台上。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像向日葵一样温暖、可爱。他们,是仁寿县凤陵乡二校的老师。

“我们沐浴在阳光和雨水中。”

凤陵乡二校位于凤陵乡东华村(原玉河村小),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现在有教职工19人,学生149人,幼儿园两个班55人。学校处于促进乡、彰加镇交界处,距离凤陵乡场镇上有7公里。据统计,从1950年到现在,至少有4500余名学生从这所学校走出去,先后有210余名教师在此任教。

凤陵乡二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较为简陋。花园里的花草,全都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种上的。学校虽然有食堂,但却只是个几平方米的小厨房,设施简单、陈旧。孩子们吃饭只能回教室或者蹲在操场边上。

该校所有教师都集中在一间60年代修建的瓦房里办公,办公室里连一个文件柜都没有。由于年代久远,这间仅有的办公室也成了危房,房顶上到处是漏洞。为防止房屋垮塌,老师们把两根桉树放在中间支撑。“我们经常沐浴在阳光和雨水中。”面对这样艰苦的办公条件,老师们笑着说。

由于场地狭窄,老师们没有专门的休息室,不论寒冬还是酷暑,都只能趴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儿。学校有不少教师都是外地人,平时就住在距离学校4公里外的基地校舍。这里山高路陡,只能骑摩托车,遇到下雨天更是只能步行。这样来回奔忙,教师们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天,感冒就“缠着”老师们不放。由于人手少,老师们常常是“轻伤不下火线”。

“我不想走,我喜欢这里。”

这里远离场镇,加上条件艰苦,老师们的个人问题也成了难题。“看着他们的个人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我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到更好的地方去任教,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他们走。他们一走我就成‘光杆司令’了。”该校校长王学刚苦笑着说。

“这里虽然条件很苦,但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我们这里的人想法都很简单,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富贵攀比。我不想走,我喜欢这里。当然,我也希望这里的条件能再改善一下,让孩子们不用太辛苦。”段碧霞老师回忆道,当年因为条件艰苦,她在临产前才被唐老师骑摩托车送去医院。

段碧霞所说的唐老师,就是在这所学校教书最久的唐前锋。今年55岁的唐老师是本地人,教书已有几十年的光阴。1994年的一天,天下着雨,学校里没有水了,需要用水泵到山下的水井里去抽水,唐前锋二话没说就去了。谁知,在取回水泵时,唐老师不小心被毒蛇咬伤,失去了两根手指。提起这件事,他一笑带过:“这没什么,我现在三个手指头也很灵活哦。”。

“唐老师不仅管学生,还管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班妈妈’。”一旁的王琴老师接过话头。原来,唐老师平时特别照顾新来的老师们。由于交通不便,没有班车,平时上下班,唐老师都会骑着摩托车去接送其他老师。他家里种的蔬菜,老师们也可以随便摘。

“我的黑板就在乡村。”

采访当天,段碧霞佩戴着耳机和小型扩音器为学生们上课。一问缘由,原来是她感冒了,声音沙哑,没人可以代课,她也不想耽误学生的课程,所以带病坚持上岗。

在这里,年龄最大的是唐玉林老师,他是该校5、6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老教师们无私奉献的影响下,一些新调来的年轻教师也逐渐安下心来,与前辈们共同用心血坚守在边远山区的讲台上。26岁的黄平就是其中之一。

“山区的校领导和老教师们用山一样宽厚的胸怀给了我自信和发展的空间。山区艰苦的条件孕育了孩子们的淳朴和善良。他们很尊敬和爱戴老师,常在没课时邀我去山间游玩。秋天玉河山层林尽染,我在孩子们的带领下爬山、看风景。最惬意的是夏夜,我们有时去河滩捉螃蟹。孩子们很能干,用手电筒照着,一两个小时便摸小半桶。回来用清水洗了,剥了盖,用鸡蛋和面裹了,在油锅里炸了吃,很美味,师生一起抢得不亦乐乎。山区学校虽说相对而言各方面的条件要差很多,但也是锻炼人的地方。我相信,国家总有一天是会彻底改变山区办学条件的,我的黑板就在乡村!”黄平微笑着说。

地 址:仁寿县文林街道文林路1段380号   邮政编码:620599

联系电话:028-36201212

主办单位: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仁寿县政府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

协办单位: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级各单位、部门

网站标识码:5114210002.  蜀ICP备08008128号  川公网安备 51142102511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