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即时比分

小夜校铸就大平台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2017-03-03   作者:冯丹 点击数:  
 索 引 号  008570032/2014-000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日期  2017-03-03
 发布机构       
 公开程序 

仁寿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大部署,在县内除23个城市社区外的595个行政村和农村社区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切实搭建政策宣讲、教育培训、文化建设“大平台”,着力增强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146所贫困村夜校已全部开班授课,参训人数达9580人次。 

一、建立“三张清单”,强化过程控制 

一是建立“精细化”责任清单。层层建立以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农民夜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清单化明责,精准落实县乡村三级11个责任主体、32项责任内容,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责任体系。组建了10支由组织部、农工办等单位人员组成的农民夜校建设运行工作督导组,分别联系指导6个示范乡镇,根据标准建设、教学管理等任务,细化项目分值,实行“百分制”量化打分、考核排名。督查结果通报下发,对排名后3位的乡镇进行约谈,并作大会整改发言。目前,已开展专项督导2次,谈话提醒党委书记、党建副书记等责任人6名。 

二是建立“标准化”建设清单。对农民夜校建校的“八有”标准进行细化,以村(社区)为单位推进实施。统筹整合村(社区)活动阵地资源,确保教学场地不低于90㎡。贫困村农民夜校校长由驻村工作指导组组长或“第一书记”兼任,其他村(社区)由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并从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中指定1名优秀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设施、文化共享工程等资源,完善教学设备维护和配备,确保每所夜校都有1套运转正常的远教课件收视系统、1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1批开展文体活动必备的设施装备。 

三是建立“规范化”教学清单。组建农民夜校课件库,为每所“农民夜校”标准化配备政策法规、种养技术等8类纸质教材和音像教材。构建“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信息预告、培训学时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链条式教学流程,结合“党群集中活动日”,每所夜校每月开展2次以上集中学习,每次不少于2个学时,制定每月教学培训清单,确保按需施教、规范施教。 

二、筑牢“三项保障”,提升运行水平 

一是筑牢师资保障。从宣传、人社等18个部门选派32名专业人员,整合县党校、农广校现有师资队伍,组建农民夜校师资人才库,选配164名“乡土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同时,乡镇党委书记、联系部门负责人、驻村帮扶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等带头讲课,多渠道满足夜校师资需要。 

二是筑牢经费保障。将夜校建设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在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夜校日常开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夜校阵地建设,协调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劳务开发、农村电商等培训项目向夜校倾斜;部门负责落实派出教师所需交通费、培训费、资料费,乡镇对辖区内教师给予适当补助。 

三是筑牢制度保障。建立《“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制度》、《“农民夜校”学员管理制度》,明确教育培训主要任务、培训模式,从严管理参训学员。针对“农民夜校”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坚持协调联动、同步提升的思路,推行片区管理制度,将60个乡镇按地域和产业布局划分为10个教学片区,分片区打造教学示范点。在每个片区确定1名乡镇党委副书记为片区组长,定期组织片区内、片区间乡镇观摩互评、学习交流,抓点示范、联动提升“农民夜校”建设运行水平。 

三、开设“三类课堂”,确保教学实效 

一是开设“政策宣讲必修课”。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县党代会精神和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作为宣讲的核心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宣讲84次,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一线。发挥“天府先锋”全媒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坚持“线上线下”同步,配套建立“掌上夜校”“夜校微信群”,增强宣讲学习效果。 

二是开设“基础技能提升课”。结合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实际,订单式开展建筑劳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34场;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贫困户按“五个一批”分组开展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依托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探索将“农民夜校”建在农民专合组织,组织社员群众开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培训28场,助力产业扶贫受到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是开设“先进文化涵养课”。结合“四好村”创建工作,开设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文化教育课程,组织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施茶致富追梦人》等专题教育片,发放“移风易俗 倡树新风”倡议书2.3万份,邀请县内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四好”家庭成员等身边典型现身授课56次,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关闭窗口